清水河奶山羊場棚舍整齊排列。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清水河縣五良太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奶山羊產業。 奈斯夫 攝
杭錦后旗頭道橋鎮進行春播。近年來,該鎮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著力發展向日葵、小麥等優勢特色產業。王懿哲 攝
農業興則百業旺,產業強則村鎮盛。從特色種養、加工流通等“硬產業”到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等“軟服務”,農業產業強鎮以“一鎮一業”為支點,通過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攀升和利益鏈共享,不僅重塑了傳統農牧業的產業形態,更探索著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鎮域經濟振興路徑。
內蒙古各地以系統性思維統籌鎮域發展,將蘇木鄉鎮作為城鄉融合的樞紐,聚焦優勢產業集約集聚、新型主體聚力聚利、特色強鎮宜居宜業,建設62個農業產業強鎮,形成多主體參與、多業態培育、多要素支撐、多模式創新、多利益共享的協同發展格局,激活產業發展“鎮能量”。
暖陽洒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的草原上,敖楞布拉格嘎查牧民白月虹的羊舍裡一片生機勃勃:隻見母羊膘肥體壯、奶水充沛,成群的小羊羔活蹦亂跳。
這個春天,威客电竞官网白月虹家迎來110隻羊羔的降生,更有一胎雙羔的“喜訊”。白月虹在羊群中忙碌地混合飼料、清掃棚圈,全身心投入到羊舍管理和羊羔照料工作中。
一家一戶的忙碌,映射著一方產業的興旺。“近年來,我們通過肉羊產業強鎮建設,將傳統畜牧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種養基地、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水平,推廣‘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肉羊‘種—養—加—銷’的全產業鏈發展升級。”伊和烏素蘇木副蘇木長高娜說。
同時,伊和烏素蘇木圍繞重點產業布局搭建“1站6中心”人才工作服務平台,秉持“大牧業、大環境、大數據”的建設理念,打造了集育種科研、繁育推廣、技術培訓及產品銷售於一體的伊和烏素蘇木肉羊產業綜合管理中心。
“我們以肉羊產業綜合管理中心為抓手,結合伊和烏素蘇木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依托畜牧業領域專家人才力量,重點開展草原生態修復、飼草種植與加工、肉羊品種改良與養殖等關鍵技術攻關,先后建成國家肉羊產業技術示范與成果轉化基地、內蒙古草業科學成果轉化與示范基地,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國家級科技小院“內蒙古杭錦旗草牧業科技小院”首席、研究員李子欽說。
在內蒙古,像伊和烏素蘇木這樣的農業產業強鎮已有62個,成為促進全區產城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一批主導產業優勢明顯、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牧民就業增收顯著的農業產業強鎮加速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走出一條產業強鎮、產業富民的新路子。
鄉鎮上聯城市、威客电竞官网下接鄉村,是鎮域農牧業主導產業實現有效集聚的核心和多點突破的“單元”。“內蒙古瞄准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強化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支撐,推動62個蘇木鄉鎮主導產業鏈條有效延長、產業功能積極拓展,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過億元,帶動鎮域從事主導產業的農牧民較縣域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5%以上,推動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鎮域主導產業。”自治區農牧廳農畜產品加工指導處處長徐大偉說。
放眼全區,農業產業強鎮發展蹄疾步穩,產業集聚效應持續顯現。2018年以來,內蒙古62個農業產業強鎮爭取中央財政獎補資金4.94億元、自治區財政獎補資金1220萬元,聚焦奶業、玉米、肉羊、肉牛、馬鈴薯等重點產業和黃芪、駱駝、蕎麥等特色產業,建設項目400余個,撬動金融和社會投資15億元以上,有力促進鎮域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包頭市固陽縣下濕壕鎮大力發展黃芪產業,全鎮種植黃芪2.5萬畝,成為重要的黃芪種植產區。該鎮依托內蒙古綠博匯有限公司、固陽縣蒙正芪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蒙古壹善藥業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開發黃芪切片、黃芪萃取液、雙芪茶、黃芪餅干、黃芪洗化等產品,延伸出食藥同源、養生保健、日化美妝三大產業鏈條,助力產業提檔升級。
阿拉善盟阿右旗阿拉騰敖包鎮堅持科學規劃,建設駱駝產業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年處理萬噸鮮駝乳精深加工項目,構建“政府服務企業、企業造福群眾”的發展體系,加快駱駝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通遼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圍繞肉牛產業,以肉牛育肥社會化服務為抓手、人畜分離養殖小區為依托、養殖戶為基礎,打造“社會化服務+標准化育肥”模式,重點支持伊和寶拉格嘎查肉牛養殖基地建設等項目,帶動蘇木肉牛產業由數量規模型向產值效益型轉變。
如同春日的根系深扎沃土,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正以蓬勃之勢重構內蒙古鎮域產業發展圖譜。內蒙古依托鎮域資源稟賦和優勢特色產業,通過引進和培育,形成以企業為主導,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牧戶為補充的融合發展、協同推進體系,實現連片抱團、以強帶弱,以片帶整、彰顯特色。全區探索了“企業+家庭農牧場+合作社+農牧戶”“企業+合作社+科研院所”等多種發展模式,促進小農牧戶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機銜接。
一個又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的龍頭企業、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正是內蒙古農業產業強鎮“以鏈聚產、以產促融”發展的有生力量。
目前,全區62個農業產業強鎮重點支持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主體近600個,帶動鎮域新型經營主體達到1400個以上。同時,逐步深化聯農帶農機制,通過折股量化、入股分紅、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術服務等方式,讓農牧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的興安盟家禾米業有限公司,育秧大棚內綠意盎然,一株株稻苗挺拔翠綠,長勢喜人。不遠處,稻米科技館內熱鬧非凡,一群學生正在家長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探索著農耕文化。
“孩子們在這裡可以了解水稻的種植歷史,還能通過互動體驗感受農業與科技的結合,感覺這一趟真是來值了!”游客陸瑤滿臉笑意地分享著她的喜悅。
作為農業產業強鎮,察爾森鎮不僅深耕水稻產業,更將水稻種植加工與周邊優美生態環境有機融合,依托自然景觀和企業優勢,打造了集觀光、體驗、休閑於一體的水稻產業旅游發展示范園。
水稻加工中心、水稻博物館、稻田觀光火車、野奢帳篷酒店……一系列新穎別致的休閑文娛項目,讓游客在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實現了產業融合、農民增收、鄉村繁榮的多贏局面。同時,該鎮通過舉辦插秧節、豐收節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趣味賽事活動,以農耕為媒,以節慶會友,讓農業活動與鄉村旅游相得益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
“我們還通過引進先進加工設備、智慧農業監測系統等帶動周邊5萬余畝水稻田增產,讓種植戶畝均增收700元。同時,利用行業領先的生產設備及化驗設備不斷優化加工工藝,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米品牌。”察爾森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靜波說,察爾森鎮正在構建一產革新為穩增根基、二產高新為強增核心、三產創新為擴增抓手的融合發展體系。
產業興農,文旅惠農。農牧業與旅游、康養等業態正上演著跨界“聯姻”。內蒙古聚焦農牧業主導產業,以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通過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鄉村產業,催生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威客电竞官网促進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和城鄉融合。
“一鎮一業”走好強農之路。近年來,隨著內蒙古現代農牧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新業態、新場景的不斷出現,傳統農牧業正由“單打獨斗”向“多面手”轉變,農工商融合、農文旅融合等正在重塑農牧業生態鏈,提升農牧業價值鏈。
“我們在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的過程中,突出全產業鏈培育,推進主體集中、服務集合、要素集聚,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連接工農的產業體系,讓越來越多的蘇木鄉鎮依靠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走上振興之路。”徐大偉說。
鎮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內蒙古正以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為抓手推動鎮域主導產業提檔升級,通過全環節提標、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立體化發展路徑,繪就“強一鎮、興一業、富一方”的鄉村振興新圖景。(記者 韓雪茹 高敏娜)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